我经常看一家公司 10 年前的资料,或者一个行业 10 年前的书籍、报告。如果我发现这些「过时」信息对我现在的投资并无太多帮助时,往往说明了这家公司、这个行业变化太快,现在的商业模式受过的考验时间太短,更适合创业、从业,而不是财务投资。
人生就像滚雪球:长长的坡,厚厚的雪
资本回报率最大的敌人是竞争、变化与创新,最好的朋友是垄断、技术停滞、社会阶层固化。
一百年前的水电站、电网、下水道、铁路、公路,与它们现在的物理形态区别不大。这些「老而不死」的技术,不会几年时间就风光不再。它们在被取代之前,往往能给投资者足够长的时间(比如十几年时间)去反应,去榨取足够多的利润。
在远古时代,人通常不是自然老化死亡(而是被野兽吃掉),所以远古人的寿命符合「林迪效应」:一个人的生存能力不断受时间考验,如果能活到 30 岁,未来应该更不容易被老虎吃掉,预期剩余寿命反而会比他 15 岁时长。
但是,在现代社会,人是自然老化的,林迪效应不再适用。所以,努力延长自己滚雪球时雪坡(健康生命)的长度至关重要,因为越往后雪越厚。
汽车 VS 马车,资本 VS 企业家和从业人员
汽车取代马车的过程其实极其漫长。而且,在汽车取代马车的漫长过程中,马车相关行业的资本回报率非常高,而汽车行业整体是摧毁资本价值的。
原因很简单,马车行业竞争度下降的速度,远高于需求的下降,而且不需要再投入资本扩张,用工成本也在下降,成为了现金奶牛,赚够了最后把厂房也卖掉就是了。汽车行业则成了资本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资本坟场,只有少数的幸存者赚到了钱。
在这过程中,马车相关的从业人员(员工,特别是专业员工)职位、收入损失很大;而汽车相关从业人员,包括用别人的钱创业的企业家,则过得非常爽。
资本把牛奶挤完了,把牛宰了就可以了,厂房说不定已经成为市中心了,还可以开发地产。被替代的行业,惨的通常是从业人员。
无论是媒体还是历史书,通常是从一个行业从业人员(包括企业家)的角度来看一个行业,将资本的回报与从业人员的回报混淆了。实际上,两者在行业更替中的命运,通常是背向而驰的。
高瓴的几个经典大单,空调(格力)、洗衣粉(蓝月亮)、鞋子(百丽国际)、仓储(普洛斯),产品技术形态可是 100 年没什么变化的。尽管百丽、格力、普洛斯都是几百亿的大单,是高瓴的基本盘,但读者、观众对这类枯燥行业的案例通常兴趣不大,所以没有腾讯、京东的案例知名。
如何在高速增长行业获利
如果一个高速增长的行业集中在某个城市,最好的投资通常是当地的住宅,而不是这个行业的股票。能买多少就买多少,而且尽可能上杠杆。
其次是投身于这个行业。从业人员薪酬的上涨也会很不错,但是人力资本无法规模扩张,一个人只能挣一个人的钱,还会变老被淘汰。
再次是成为各种卖铲子和寻租的相关人员,然后是成为这个行业的企业家,最后才是出资本、投资于这个行业。
最末是成为二级市场的小股东。
客运铁路 VS 货运铁路
客运铁路,热门时间不能提价,没法增加容量;冷门时间,收入覆盖不了固定成本;客运铁路公司赚钱很难。
相对比,货运可以在时间表、调度上做到很灵活。对及时性要求高的客户多付钱,优先调度;对成本敏感的客户可以牺牲一些灵活性,享受更低价格。货运铁路公司与不同需求的客户之间可以多方共赢,实现线路资源的价值最大化。
纸媒
处于夕阳阶段的纸媒非常赚钱,完全是现金奶牛,资本回报率非常高。比如某个名字有点权威的报纸,因为读者群体非常精准,卖保健品、夕阳红旅行团、健步鞋广告效果非常好,广告费收入非常牛逼。而且,这家报纸完全没有内容成本,因为建报一来一直主打的就是摘抄其他媒体的新闻、文章。都说报纸被颠覆了,其实被一家互联网公司最先颠覆的通常是其他互联网公司,比如人人网、天涯论坛。
前段时间把美国最富家族的列表过了一下,想看一看什么行业比较积累财富。发现纸媒出版行业也是一个藏富行业,前 20 的富豪家族里竟然就已经有三个报纸佬:Newhouse 家族(300 亿美元)、Hearst 家族(210 亿没有)、Ziff 家族(150 亿美元)。
之前没有注意到他们,是因为他们大多不是上市企业 — 现金流足,所以也没有上市需求。从投资者的角度,长期财富是最好的记分牌。
如果一个行业的资本所有者能积累大量财富,就说明了这个行业能掏出来的钱,远比投入的要多,是真金白银的利润,而不是需要不断再投入到研发和厂房设备中。即使这个生意最后慢慢消亡了(现在依然是现金奶牛),也有足够多的时间,可以在夕阳期榨出庞大的利润,并把财富固化起来。
宁静的冬日:老而不死的生意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:它在每个时点上看起来都赚得不多,很像只有几个点利息的债券,没啥大增长,没啥潜力。
只有真正懂得这些生意的人才能看出来,这里面有可能隐藏了百分之二十,三十,甚至更高的长期复利 — 如果股价不涨的话。一个好生意,本质上就是一个长期高复利。它的要点往往不是一时赚得多,而是赚得久。赚得久追逐的人少,往往在平凡中累积产生厚报。
银行
银行的牌号通常很长寿(比如花旗银行),因为服务业都喜欢宣传自己是老字号的传承。但是,历史上,无论是哪个国家,银行都是高危行业,时间一长总能碰到过于愚蠢或者过于聪明的人,或者「百年一遇的逆境」。而高杠杆、挤兑等特性,决定了银行业很容易被逆境压垮。
看上去一家银行一直都在,但是仔细看看传承历史,就会发现中间已经多次把原股东稀释清零,换了一拨又一拨的新股东。只有一小部分瑞士的小银行,是超过一百年一直在同一拨股东手里的,但是他们通常不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来挣钱,而且也规模做不大。
注:笔记来自雪球坚信价值的帖子《老而不死的投资者》及回帖。